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的雛形,是2009年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起草的一份題為《關于中國在浦東建立自由貿易區設想》的文章,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將“自由貿易區”改為“自由貿易園區”。次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對上海浦東新區建設自由貿易園區進行實地調研。直到2011年,上海才開始明確提出要打造自由貿易園區。2013年3月末,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江蘇和上?疾炱陂g表示,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隨后,上海推進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步伐明顯加快,更為堅決。
何謂自由貿易區?它不同于實行普通貿易優惠政策的“出口加工區”,而是貿易伙伴之間通過簽署協定,互相之間開放市場,逐步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并允許船舶自由進出,在服務業領域改善市場準入條件,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自由貿易區有貨物進出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和成員經濟體之間無共同對外關稅等四個特點。設立自貿區可以促進地區進出口貿易和增加外匯,提高該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并增加就業促進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根據申報方案,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行政法制多項改革試點的上海自貿區,希望能夠用兩至三年的試驗,推進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和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的全面開放,以及綜合實現一系列創新改革目標。在貿易領域,上海自貿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一線”指國境線,“徹底”二字在方案里被強調。有專家指出,上海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里,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減少行政成本,為各地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路徑!皢问沁@一條,意義就很大!
為什么選擇上海?綜合改革開放35年來的各個指標來看,國內能開放金融體系試驗的城市,只有上海。上海的金融服務業是全中國最領先、最具國際大環境的背景。深圳、珠海、廈門、天津等沿海城市,雖然也能開放金融服務業,但由于它們的試驗效能與可復制性,還無法與上海的國際性及歷史地位相提并論。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當年的“上海奇跡”。
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準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貿易,準許英國政府在五口岸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虎門條約》),又具體規定由大清地方官與英國領事會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臺宮慕久的談判,用每畝地一千五百枚銅錢的價格租下了上海外灘一帶,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這些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辟設英租界協議,上海建立了第一個國中之國。租界跟香港一樣從成立之初就定位為自由貿易區,從那以后不同膚色的人齊聚這里,當年的小縣城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到1937年,歷經90多年的發展,上海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城市,聚集了全世界40多個種群,也成為遠東最大的通商口岸。
上海的租界分為兩種,一種租界是只有一個使用國的單一租界,一般的稱呼方式是“某某國租界”。但也有數個國家共同享有一個租界的行政權,這樣的地區則被稱為“公共租界”,也即過去的英美租界,是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所成,由民選的工部局管理,公共租界不受中國法律管制,實行內部自治管理,并且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而是成立工部局,擔任市政、稅務、警務、工務、交通、衛生、公用事業、教育、宣傳等職能,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成為租界事實上的政府。
由于租界的兼容并包的特點,外國人多愿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地等附屬設施。換言之,這里就是外國資本主義能夠正常開展經濟活動的地點,為近代民主、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的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加上租界內共公設施完善,治安相對平穩,租界內的商務活動為拉動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發展,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相當數量的中國上游階層在那里定居,消費。此外租界獨立的管理制度,中國政府將租界視為外國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護,每一次國內時局動蕩就會有大批的國人涌入,成為戰爭時期平民的避難場所。在納粹時期,上海甚至為全球猶太人提供了庇護所,拯救了許許多多猶太人的生命。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馬弈良曾感概地說:“上海是個非常獨特的城市,是二戰中世界上唯一的一處不用簽證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兩萬多名猶太難民在大屠殺期間逃到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門連同自己的心扉向這些難民打開。"
由于各方面自由度非常高,上海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于其周圍的地區,時人稱為“十里洋場”,成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莊公司已達105家。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資本金融機構。外灘附近更是聚集了各國最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上海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莊和信托公司。
在民生方面,上海也是全面繁榮。公共租界中區集中了全上海絕大部分的報館。中文報紙中,影響最大的則無疑是《申報》;在英文報紙中,位于外灘17號的老資格的《字林西報》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其競爭對手包括《大美晚報》、《上海泰晤士報》、《大陸報》等。公共租界擁有數所公立醫院,位于蘇州河北岸的公濟醫院和位于靜安寺以西的宏恩醫院主要服務于外國僑民,美國圣公會在公共租界開設2所醫院,位于中區山東路的仁濟醫院則面向華人。 在上海公共租界,基督教新教各個教派的教堂林立。猶太人也建有數座猶太會堂。此外,還有日本人興建的佛教東本愿寺和西本愿寺,都位于虹口。
上海在租界的帶動下蒸蒸日上,任何一個英國城市都落后它一百年。這樣的局面并未因1937年開始的抗戰而停止,公共租界直到1941年才淪陷,日軍侵華上海成為“孤島”,經濟卻空前繁榮?梢,戰爭跟資本發展與否倒是沒有本質關系,資本主義在上海的苗直到1949年建政之后才被逐步被徹底的割掉。遺憾的是,在1949年后到改革開放前,上海的經濟受到了重創,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漸漸有所恢復,但已經輝煌不再。
因此,在”改革與否“爭議不斷的今日,李克強總理推行上海自貿區改革的決心,不僅停留于經濟領域,而是有著更深的政治深意。高層意識到,從中央到上海,自始強調的一點是,上海自貿區是一項制度改革,而非優惠政策。對于習慣了以優惠政策激發經濟增速的地方政府而言,“制度改革”一直是個口號,很少有付諸行動之事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改革,最顯著的是發生在1978年改革開放及隨后的若干年中,或許2000年中國加入WTO也推行了一些方面的制度改革。面對內部改革阻力重重,如果一時無法壯士扼腕,那就開辟新的改革戰場,創造新的改革紅利,培育新的改革受益者,以此來累積支持改革的力量。
為此,香港《南華早報》7月15日還發表題為《上海是展示李克強經濟學的櫥窗》的文章,指出李克強已下定決心選擇上海作為第一個櫥窗,展現“李克強經濟學”是如何發揮作用將中國從硬著陸的風險中拯救出來的。上海自貿區的設立還被認為將使上海的港口、機場、倉儲、地產以及金融服務等行業獲益,并大幅促進上海的離岸經濟、港口經濟和總部經濟的發展,同時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正面輻射效應。
放開管制、放開準入、放開市場,是習李新政和李克強經濟學中最值得喝彩的經濟改革精髓。上海自貿區,能否重現民國輝煌,為習李新政名垂青史做注腳,我們拭目以待。
部分資料引自《鳳凰網:誰創造了上海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