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渝臺兩地國學論壇學術總結
尊敬的各位學者、嘉賓:
“首屆渝臺兩地國學論壇”在市臺辦、市民革、市社科聯的關心和支持下,經全體同仁共同努力,大會歷時兩天,順利完成預期各項學術交流議程,論壇圓滿成功。
大會共有180余名專家、學者、嘉賓出席,共收到專著四部、論文六十二篇,發表論文五十七篇,近二十余名學者作了專題發言,許多高水平、高質量的論文得到認可和交流。參會學者以“易學研究與文化復興”為中心,親切交流,成果顯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提交的四部專著有:王在華先生編著的《變數易》,張德聰先生編著的《上帝給予的<易經>與化學》,蕭師榮老師編著的《黃帝陰符經》及《吹噓文集》,四部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思想及學術水平。
(二)臺灣學者邵崇齡先生發表論文《“知”與”行”的認識與實踐》,介紹了儒家思想的智識與實踐,是歷代理學巨匠程子、朱子、陽明以來不斷思索的課題,邵先生學識廣博淵深,論文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
(三)重慶學者葉貴本先生發表題為《國學人文精神》的學術報告,其學術思想涵蓋、兼容儒釋道三學,與修身、齊家、治國聯系密切,與會者如沐春風。
(四)陳傳渝先生《何謂悟道——隨重大國學羲皇故里探源悟道游學之體會》,言簡意賅,雖是游學體會,但其思其想,具有圓通自在的精神與追求。余德福先生發表論文《何為易道》及《老子之道與<易經>之道》,不難看出數千年道家與易學密不可分的情懷。
(五)鄒閑海先生《以德為政,大道天心簡論:<論語.為政第二>》深得儒家執政、治政精髓,滕德康先生《孝母歌》,展現了儒家圣潔的人倫思想。
(六)李正思先生《全球文明殊途同歸論》、《<易經>與佛經》,延續了佛家自禪宗興起,佛易結緣,再現儒釋道從來一祖風,兩篇論文是佛家易學的精品。
(七)何躍先生《“一個圖,三句話”——對<易經>的廣義超元論詮釋》及藍允恭教授《周易哲理導論》兩篇文章重點探索了周易哲學理論;譚大樑先生《《周易·象傳》君子之學綱要 ——《周易》的社會政治倫理哲學》一文既闡述了周易哲學,又深入分析了周易的政治哲學思想;丁潤生教授《太極數列與地球表面陰陽五行能量分布探源》一文研究了易經宇宙觀、世界觀的相關領域,此四篇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八)易學養身研究文章三篇:魯揚先生《簡論易道養生》、謝亞松先生《易醫養生法初探》、陳明杰先生《淺析<離中坤>養治原理及應用》,或論易道養生思想,或論易道養生具體操作,具有很好的實踐操作指導意義。
(九)巴蜀易學論文兩篇:陳傳渝先生《簡論重慶易學》,概括論述了重慶易學之過去及現狀,并對重慶易學界提出積極的建議。況君先生《涪陵易學傳承譜》闡述了涪陵學派歷代易學名家的傳承,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十)臺灣學者:吳子升、夏邦基、施良劍、鄭璧瑩、林純媛、陳明輝、林進來、孟新蘭等專家共提交了易學術數論文十篇,展示了深厚的學術功底。謙虛的品德,嚴謹的學風,值得學習;重慶學者:夏一中、曹治國、蔣啟勝、慕長征、楊豐光、盧斗榮、李全周、李靈江、郭世國、雷靈、王霖、龔碧偉、冉易、騰巧、余卓群、周游、李世安、王明強等專家共提交了易學術數論文二十篇,呈現出重慶易學多姿多彩、參差不齊、注重實用的特點。
綜而論之,任何學術的存在與發展,以及任何學術組織的存在發展必須考慮其社會價值及其社會責任。我們在學習和運用傳統國學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化、生活化與社會化、理論化與應用化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多渠道、多層次、多學科的方法探索傳統國學體系,構建集成、簡明、科學、實用的現代國學闡釋系統,進一步發掘國學經典的原典精神和理論創新,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傳承中華文明,創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渝臺兩地學者不辭辛苦遠道而來,耽誤了工作,仍無怨無悔地參會,交流理論成果及學術思想,使我們獲益匪淺。
渝臺學人,攜手共進,和諧發展,永享太平!
謝謝大家!
渝臺兩地國學論壇學術委員會 況君
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